文化界人士觀點 唱片業窘境 咎由自取 【新聞】 - PCZONE 討論區

返回   PCZONE 討論區 > ▲ -- 網 路 生 活 分 享 區 > -- 閒 話 家 常 灌 水 版


PCZONE 討論區



通知

-- 閒 話 家 常 灌 水 版 上 面 那 些 硬 梆 梆 的 專 業 話 題 插 不 上 話 ?? 那 就 來 這 邊 就 你 周 遭 網 路 上 或 生 活 上 的 話 題 來 哈 拉 一 下

會員
文化界人士觀點 唱片業窘境 咎由自取 【新聞】
文化界人士觀點 唱片業窘境 咎由自取

  潘罡特稿 全球唱片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唱片公司大都把責任歸咎於盜版、燒錄和網路下載,然而文化界人士卻有不一樣的看法,把矛頭指向主流公司本身的經營弊病,癥結在於唱片公司過度商業化,一味擴張市場和經營規模,越來越悖離音樂之為文化的基礎理念。不少學者也認為,五大唱片的經營型態已經不符時代潮流,未來音樂文化的前途是寄託在一些懷抱理想的獨立品牌身上。 廣 告



  芝加哥論壇報評論家馮˙瑞恩以古典唱片為例指出,全球唱片業遭逢危機,很多情況是業者咎由自取。從一九八五年之後,CD蔚為主流,五年之間,全球唱片市場成長了一倍,而且CD製造成本相對低廉,主流公司眼見有厚利可圖,競相投入,濫簽藝人和團體,併吞廠牌,過度擴張公司規模,也種下了如今衰落的導火線。

  這段時間瘋狂的舉動,包括了軍火製造商布蘭森為維京唱片增添古典部門,德國書商博德曼以高於市場的行情,買下了美國唱片RCA,後來玩夠了,轉賣給EMI。時代華納更誇張,一口氣買了德國TELDEC、法國ERATO、紐約ELECTRA、芬蘭FINLANDIA等品牌。英國樂評人萊布瑞希特指出,和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業者是純生意人,不像以前的唱片老闆大都是資深音樂工作者,因此用一般商業方式來操作音樂。他們擴張公司規模,轉手賣出獲得暴利。面容嚴峻的財經專家擔任高階主管,只看財務報表短時間的變化,砸大筆錢做華而不實的宣傳,無視於音樂文化的本質。

  結果商業利害凌駕於一切。只要銷售數量未達一定標準,藝人馬上被宣判死刑。舉例來說,一九九五年,全球暢銷專輯「葛利果聖歌」的主角西班牙聖多明哥修道院僧侶們就公開指責EMI只著眼於賺錢,根本不尊重音樂文化。新力唱片以天文數字簽下麥可˙傑克森,EMI唱片付出巨額賠償與瑪麗亞˙凱莉解約,都是短視近利的慘痛教訓。此外,唱片公司砸下大筆金錢做宣傳,唱片售價居高不下,也讓許多樂迷不滿。而公司規模過度擴張,猶如恐龍,一旦遇到外界環境的變化,諸如網際網路的興起和新軟體規格的誕生,就無法及時因應。五大唱片如今面臨危機,其實也要痛自檢討反省。

  馮˙瑞恩表示,五大唱片其實應該以瑞典BIS、非主流品牌ECM等獨立廠商為典範。他們不濫簽藝人,也不隨便製作專輯並靠宣傳來包裝,每張唱片都經過深思熟慮,找到市場定位,內容扎實,樂迷樂於掏錢購買。人們心中自有一把檢驗價值的尺度,循此唱片業應能再創春天。

回覆


類似的主題
主題 主題作者 討論版 回覆 最後發表
【新聞】 微軟在日本籌設安全組織(CNET) 天氣預報 -- 閒 話 家 常 灌 水 版 0 2003-11-17 06:30 PM
【新聞】 ADSL:科技行銷的瓶頸與突破 ie921 ---- ADSL 軟 硬 體 技 術 9 2003-11-12 10:21 PM
【新聞】 微軟公布四項安全警告 giogio2000 -- 防 駭 / 防 毒 版 0 2002-10-05 10:31 PM
【新聞】 subbug -- 網 路 軟 體 討 論 一 版 (Browser,Email 0 2002-09-07 08:02 AM
【新聞】 jeromevj -- 閒 話 家 常 灌 水 版 0 2002-02-23 08:03 PM






 XML   RSS 2.0   RSS 
本站使用 vBulletin 合法版權程式
站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本論壇所有文章僅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討論區以「即時留言」方式運作,故無法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若您發現文章可能有異議,請 email :[email protected] 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