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BLE業者無動於衷嗎? - 第8頁 - PCZONE 討論區

返回   PCZONE 討論區 > ▲ ADSL_CABLE_FTTH 寬 頻 上 網 討 論 > -- Cable Modem 心 得 交 流 版


PCZONE 討論區



通知

-- Cable Modem 心 得 交 流 版 Cable Modem 廠商選擇與使用心得交換,以及實際使用上的問題心得問題與討論。

阿哲電腦綜合論壇

引用:
最初由 cisco 發表
你嗎是狀況外!
難道您不知道聯禾是屬於太平洋集團的系統台嗎?
所以說raytracy兄當然是太平洋集團的員工啊!
小弟只是要逼出大大自己說出來唄....
其實用 Google 搜尋版主老大的 ID 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了。




----------------
Coolbrother 兄, 打字打太快了, 跑出注音文了啦! 小弟先幫您改過來囉...
[Edited by: Ray Tracy]


回覆
CM Board Moderator

呵呵呵~~~~原來你們都已經暗中調查很久囉?......
回覆
阿哲電腦綜合論壇

引用:
最初由 raytracy 發表
呵呵呵~~~~原來你們都已經暗中調查很久囉?......
事實上,偶們家機房老大說好像有上過您的課呢...
Ray Tracy 的名號可是很響亮滴~~~
回覆
會員

引用:
最初由 raytracy 發表
今天提高到 70% 了!!......

給您拍拍手

在情況許可下,單一CM有可能跑到理論的極限值嗎?
http://junkhunt.net/cgi-bin/vbb3/pt.cgi?room=catv
在這留言版有一堆30M的使用者,
依他們所做的測試數據看來
最好的不過 2XXX K/s,約16mbps上下
頂多達到30m的一半,為何會這樣呢?
還是說30m只是一個噱頭
回覆
BuzzLightyear

引用:
最初由 coolbrother 發表
小弟只是要逼出大大自己說出來ㄇㄟ....
其實用 Google 搜尋版主老大的 ID 就可以找到很多資料了。

啊,原來raytracy兄喜歡吃牛肉阿
回覆
CM Board Moderator

引用:
最初由 石之軒 發表
在情況許可下,單一CM有可能跑到理論的極限值嗎?

最好的不過 2XXX K/s,約16mbps上下
頂多達到30m的一半,為何會這樣呢?
先給大家一個簡單的結論: 在用戶環境中, 設備絕對無法達到理論值. 理論值只有在實驗室內, 確認嚴格控制變因的環境中, 才有可能被實現.

日本所看到的測試討論, 都有許多環境變因沒有辦法控制, 例如: 線上仍有許多其他用戶在使用, 受測伺服器本身的效能, 用戶的連線方式 (好像有人用無線網路在測試), 作業系統本身的能力, 電腦的效能, 當時網路上的病毒蠕蟲活動量, 測試戶遭到 DDoS 攻擊的可能性......等.

我們先放下通訊設備本身的傳輸效能稍後再談, 在高速通訊傳輸的領域中, 上面這些因素就會影響很多. 其中電腦效能的影響最大, 大家可以做個實驗, 把兩台 PC 透過 Hub 接起來, 然後在網芳裡面互丟檔案, 在 100Mbps 的 LAN 中, 其速率一定不可能到達理論的 100Mbps (通常能有 70% 以上就不錯了); 但若把 hub 拿掉, 用跳線對接兩台 PC, 測出來的結果可能又不相同.如果在上述測試中, Hub 中再加入另外兩台 PC 同時互傳呢? 或是兩台 XP 對傳與兩台 Unix 對傳? 不同廠牌的網路卡呢? .....

(各位若要模擬上網傳輸環境時, 記得要把網卡設定中的「Auto」, 改成「Half Duplex」, 這樣比較接近上網時的真實狀況, 否則用 Auto 或 Full Duplex 測, 100Mbps 的網卡等於會有 200Mbps 的效能)

若網友做過上面的實驗, 就會驚訝的發現, 單單兩台電腦, 在單純可靠的 LAN 環境中對傳, 就會出現許多料想不到的數據了, 更何況遠距離的調變傳輸, 中間還有許多雜訊干擾的因素存在? 看無線網卡的例子便知, 理論值 11Mbps 的產品, 很多測出來只有 3~5Mbps 的效能.

Cable 傳輸設備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下, 一定都能達到理論值, 否則這些設備就無法通過 CableLabs 的標準認證測試, 也就不敢上市賣給業者 (有些台灣廠商除外啦, 像某家 Txxxx 廠商, 就講明了不去做 CablesLabs 認證, 市場上也是照賣, 而且還有台灣業者會去買.....).

因此, 若推出Cable 30M 的服務, 它的意義應該是:「告知消費者, 業者是採用 30Mbps 等級的設備」, 而不在於保證 30Mbps 的傳輸. 這個意義, 就像告訴消費者無線網卡的規格是 802.11b (11Mbps)? 還是 802.11g (54Mbps)? 無論是說成哪一個, 消費者都無法要求完全達到 11Mbps 或是 54Mbps 的傳輸.

好, 若放下那些因素不管, 就當作我們都沒看到; 我們是否要去承諾所謂的「極速紀錄」? 即使那個記錄只出現過一兩次, 而不是每次都能達到? 這有點像是汽車上的速度表, 極速標示 250 Km/h, 但若一般消費者在道路上開不出 250 Km/h, 會要廠商負責嗎?....

對不起, 您只是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 結果小弟卻扯出這麼多, 真是對不起大家..... 所以...講了一大堆, 大家都昏了....結論是: 理論值可以達得到, 但僅限實驗室環境....
回覆
胡亂灌水王

引用:
最初由 raytracy 發表
先給大家一個簡單的結論: 在營運環境中, 設備絕對無法達到理論值. 理論值只有在實驗室內, 嚴格控制變因的環境中, 才有可能實現.

日本所看到的測試討論, 都有許多環境變因沒有辦法控制, 例如: 線上仍有許多其他用戶在使用, 受測伺服器本身的效能, 用戶的連線方式 (好像有人用無線網路在測試), 作業系統本身的能力, 電腦的效能, 當時網路上的病毒蠕蟲活動量, 測試戶遭到 DDoS 攻擊的可能性......等.

我們先放下通訊設備本身的傳輸效能稍後再談, 在高速通訊傳輸的領域中, 上面這些因素就會影響很多. 其中電腦效能的影響最大, 大家可以做個實驗, 把兩台 PC 透過 Hub 接起來, 然後在網芳裡面互丟檔案, 在 100Mbps 的 LAN 中, 其速率一定不可能到達理論的 100Mbps (通常能有 70% 以上就不錯了); 但若把 hub 拿掉, 用跳線對接兩台 PC, 測出來的結果可能又不相同.如果在上述測試中, Hub 中再加入另外兩台 PC 同時互傳呢? 或是兩台 XP 對傳與兩台 Unix 對傳? 不同廠牌的網路卡呢? .....

(各位若要模擬上網傳輸環境時, 記得要把網卡設定中的「Auto」, 改成「Half Duplex」, 這樣比較接近上網時的真實狀況, 否則用 Auto 或 Full Duplex 測, 100Mbps 的網卡等於會有 200Mbps 的效能)

若網友做過上面的實驗, 就會驚訝的發現, 單單兩台電腦, 在單純可靠的 LAN 環境中對傳, 就會出現許多料想不到的數據了, 更何況遠距離的調變傳輸, 中間還有許多雜訊干擾的因素存在? 看無線網卡的例子便知, 理論值 11Mbps 的產品, 很多測出來只有 3~5Mbps 的效能.

Cable 傳輸設備在嚴格控制的環境下, 一定都能達到理論值, 否則這些設備就無法通過 CableLabs 的標準認證測試, 也就不敢上市賣給業者 (有些台灣廠商除外啦, 像某家 Txxxx 廠商, 就講明了不去做 CablesLabs 認證, 市場上也是照賣, 而且還有台灣業者會去買.....).

因此, 若推出Cable 30M 的服務, 它的意義應該是:「告知消費者, 業者是採用 30Mbps 等級的設備」, 而不在於保證 30Mbps 的傳輸. 這個意義, 就像告訴消費者無線網卡的規格是 802.11b (11Mbps)? 還是 802.11g (54Mbps)? 無論是說成哪一個, 消費者都無法要求完全達到 11Mbps 或是 54Mbps 的傳輸.

好, 若放下那些因素不管, 就當作我們都沒看到; 我們是否要去承諾所謂的「極速紀錄」? 即使那個記錄只出現過一兩次, 而不是每次都能達到? 這有點像是汽車上的速度表, 標示 250 Km/h, 但若一般消費者在道路上開不出 250 Km/h, 會要廠商負責嗎?....


對不起, 您只是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 結果小弟卻扯出這麼多, 真是對不起大家.....
看樣子版大有很多的苦水喔~~不過您真的很用心在經營~~

可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絕不會這麼想的~~我想業者並不會承諾可以達到極速~~
但是多少的的誤差範圍是可以被要求的~~比如說 10%??
因為如果誤差值太大~~並沒有辦法令消費者接受~~客訴接踵而來是必然的
總不能提供一個 8M的服務~~卻只能有4M的實際速度~~我想令消費者接受的程度就很低了
回覆
CM Board Moderator

引用:
最初由 mmshu 發表
看樣子版大有很多的苦水喔~~不過您真的很用心在經營~~
小弟還是很需要大家的意見, 不論是正面或反面, 小弟都會虛心接受...
引用:

可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絕不會這麼想的~~我想業者並不會承諾可以達到極速~~
但是多少的的誤差範圍是可以被要求的~~比如說 10%??
因為如果誤差值太大~~並沒有辦法令消費者接受~~客訴接踵而來是必然的
總不能提供一個 8M的服務~~卻只能有4M的實際速度
您說的很對!! 現在不論哪一家 ISP, 消費者爭執的焦點都在這裡.

小弟認為, 這是市場認知的問題. 也就是, 消費者的期待, 與業者的承諾之間, 有著嚴重的落差. 而業者一直不去澄清這樣的認知落差, 就造成雙方越來越沒有交集, 最後比較財大氣粗的業者就會覺得:「懶得跟這種消費者爭辯, 不做他們的生意也罷」, 所以產生惡性循環, 兩者漸行漸遠.....

消費者的期待固然沒有錯; 但說實在的, 業者的承諾也沒有錯; 那錯在哪??...

錯在沒有講清楚. 業者沒有講清楚, 學校教育沒有講清楚, 媒體也沒有講清楚, 自詡為半路出家的電腦專家更沒有講清楚......

我們如果這樣看:

100Mbps 網路卡, 實際效能只有 70~80%
11Mbps 無線網卡, 實際效能只有 50~60%
300W 電源供應器, 實際效能只有 50~90%
汽油引擎的動能轉換率, 實際上只有 20~25%

(以上都是實測結果喔..)
大家會不會跟原廠控訴或退貨, 說它的產品沒有達到規格?.....

生活中, 原本就有很多事物, 沒辦法以絕對的數值來測量. 不過, 有一個簡單的原則: 如果交易單位是用「實體測量」(長度, 重量, 面積, 例: 房子, 豬肉, 水管)來計算的話, 一定可以很接近精確的交付, 不會有太大的誤差.

但上面舉的例子, 顯然都不是用度量衡作單位, 因此會有相當大的誤差. 誤差在哪裡? 通常是在: 測試的方法, 測量的標準, 以及環境的變異.

所以我們面臨的問題有幾個:

1. 學校教育把我們教成機器人, 在生活中不能容忍誤差的存在. 這點比較歐美和亞洲的文化便知. 各位看美國的上網業者, 很少有人在廣告中寫出實際的頻寬速率(最多只有在附錄中的小字), 大多只以價格分等級 (Basic, Gold, Platinum), 但是會仔細說明: 不同的等級適合哪一種人來應用. 亞洲國家則不同(日韓中), 大家只會拼命比較速率. (虛擬主機也是一樣, 美國是算每月總傳輸量來付錢, 我們這邊是出租定額頻寬來付錢, 兩者概念上完全不同)

2. 業者在消費者尚未完全對這個產品有正確認識前, 就為了要搶佔客戶, 而以錯誤的產品方式分級, 反而加強消費者錯誤的認知. 追根究底, 業者不應該以 Mbps 來做為產品分級的單位, 而是應該以應用層面來分價格; 例如: 網頁瀏覽, 重度下載, 影音視訊....等等, 消費者依據自己所需要的應用來購買, 根本不必去管頻寬. 我買了影音視訊, 就是要達到業者承諾的速度 (例: Gold會員保證 640x480/30fps 不會停頓), 管它給我 4M, 8M?....搞不好給了 10幾M, 都還作不到這樣咧.....

3. 如果把上面問題將錯就錯也算了, 業者還有另外一個問題, 就是沒有將產品的規格定義清楚. 8M? 是什麼條件下的 8M? 只有距離因素嗎? 還是線路品質也要算? 網路壅塞怎麼定義? 跟集縮比有關嗎? 在初期消費者尚未接受「不保證速率」這樣的觀念時, 業者有義務去教育消費者: 如何去理解這種產品? 讓消費者有能力自己去評估:「我使用這個產品的風險在哪裡」.

小弟認為, 這是市場雙方都需要學習的, 業者要學著如何去教育消費者接受新的規格觀念; 而消費者也要能放下過去的對規格的定見, 逐漸去接納一個全新的產品規格. 雙方都應該問自己: 用了這樣不保證的產品有什麼好處? 只要能找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好處, 這個規格就有空間生存.

現階段的消費者其實很簡單: 如果自己對這種產品沒有需求, 就不用去買, 只買自己需要的就好. 市場機制會讓這種現象慢慢轉化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狀況, 大家不需要太擔心.

但是, 站在業者的角度來說, 「不承諾速率」的成本, 一定遠低於「承諾速率」的成本. 我們不可能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所以未來一定會走向這種趨勢: 前者產品的價格逐漸低於後者產品的價格. 屆時, 就是消費者對於速率的堅持較高? 還是對於價格的堅持較高? 兩種產品都可以選擇.
回覆
CM Board Moderator

引用:
最初由 cisco 發表
啊,原來raytracy兄喜歡吃牛肉阿
靠!!....這種事也被你們翻出來啊?......
對呀, 我有「嗜牛症」... 某次在 Friday 一個人吃了 22oz 的頂級肋眼牛排外加沙拉甜點, 把侍者給嚇壞了, 以為我是來消化庫存的.......
回覆
會員

看了版大的分析跟見解
確實是需要改變觀念的
很丟臉的,再前一個小時前,自己還覺得已經墮入頻寬的無間道
一個小時後馬上改變了

看來raytracy板大是想用QOS的方式做出讓大家選擇自己適合的網路(資質愚鈍,只看出這樣)
期待你的成功....

回覆







 XML   RSS 2.0   RSS 
本站使用 vBulletin 合法版權程式
站務信箱 : [email protected]

本論壇所有文章僅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站之立場,討論區以「即時留言」方式運作,故無法完全監察所有即時留言,若您發現文章可能有異議,請 email :[email protected] 處理。